摘要:前几天,广州动物园的一头狮子冲进了不少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不因别的,就因它给自己搞了个非常呆萌的“齐刘海”造型。这头突然走红的狮子叫“阿杭”,是广州动物园的一头白狮。它呆萌的齐刘海造型也并非人造,而是浑然天成。“它自己捯饬的”。此前,有媒体...
前几天,广州动物园的一头狮子冲进了不少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
不因别的,就因它给自己搞了个非常呆萌的“齐刘海”造型。
这头突然走红的狮子叫“阿杭”,是广州动物园的一头白狮。
它呆萌的齐刘海造型也并非人造,而是浑然天成。“它自己捯饬的”。
此前,有媒体推测说阿杭的齐刘海发型与广州空气湿度大有关,“毛发一湿就耷拉下来了”。
不过,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解释,阿杭每天的发型其实跟它当天的活动密切相关,比如睡觉,奔跑,都可能形成不同的发型。
“一会儿是四六分头,后来是三七分头,最后又成了中间分界。偶尔是刘海,偶尔又是大背头。”十分百变。
而在中国古代各类与“狮”有关文物中,狮子们的造型也相当精彩。各具特色,“千奇百怪”。
▲ 东汉 石狮 陕西碑林博物馆藏
▲西晋 青釉狮形插器 故宫博物院藏
▲ 唐 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 故宫博物院藏
▲ 唐 石狮 上海博物馆馆藏
▲清康熙 孔雀绿釉加紫狮子 故宫博物院藏
众所周知,中国本土一开始并没有狮子。狮子这类动物主要生活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中国并不是它的栖息地。
学者们普遍认为,狮子是从西域作为奇珍异物舶入中国的。
最早有明确史书记载的“舶来狮”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王遣史进贡狮子。
不过狮子进入中原的时间应该更早,只是文献佚缺的问题。
在融入中国本土的过程中,东方《山海经》式的神话思维及想象力,赋予了“中国狮”或威严、或奇幻的独特造型。
▲故宫乾清宫门前铜鎏金狮子
与西方文化中的狮子偏重写实不同,在中国古代狮子的形象大多是稍显抽象,有的甚至是稍显诙谐的。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故宫博物院藏
▲元 铜狮子镇 观复博物馆藏
▲ 清乾隆 粉彩太师少师纹盘 观复博物馆藏
这种抽象、诙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古人并没有那么多的机会仔细观察狮子,写实的成分自然也就不会太高。
作为一种较为罕见的外来动物,大部分古代人哪怕对狮子有所听闻,也难以一窥真“狮”。
很多时候人们描述它只好借助本土的动物,虎,来形容。《东观汉记》里就写到:
“师子形如虎,正黄,有髯(rán)耏(ér),尾端茸毛大如斗。”
元代画家画的“獒”,却反倒是有点像写实版的草原之王了。
《贡獒图轴》元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随着狮子越来越为民间熟知,狮子的造型也开始变得亲切化、本土化。不同造型的狮子,更有了不同讲究。
就拿发型来说,清代各家各府门口摆放石狮子的发髻,是有等级规定的。
主人的官职越高,石狮子的发髻越多。七品以下官员府邸门前,则不许摆放守门的石狮子。
▲恭王府门口的石狮子
另外,不同朝代狮子的发型也有一定特点可循。
马未都先生曾分享过一个辨别狮子有关器物年代的诀窍:
「大体上说,唐代狮子毛发垂直披散;元代狮子的毛发垂着下来,再打一钩;
大卷发的,是明以后的狮子。年代越往后,狮子毛发的装饰性越强。」
由于数量稀少,狮子一度被古人当作神兽。龙生九子中的狻猊,其实就是狮形象衍生的瑞兽。
后来,随着推崇“狮文化”的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狮子是吉祥辟邪的神兽”这一观念,也因佛文化的繁荣逐渐深入人心。
因此,狮子这一意象在我们的吉祥文化中很是常见。
观复博物馆的「粉彩三狮碗」,上面就描绘着三只形态各异的狮子,施以粉红、鹅黄、翠绿三种釉色。
▲清乾隆 粉彩三狮碗 观复博物馆藏
三狮,其中一个含义是三世,代表前世、今生、来世,寓意世世吉祥如意。
狮子的三种颜色也很有说道,红色是红脸关公,黄色是刘备,黑色就是黑脸张飞,分别代表忠孝、仁义、勇猛三种美好品质。
在百年之后的今天看来,这些舞动的狮子仍栩栩如生、喜气洋洋。
观复博物馆以藏品「粉彩三狮碗」为灵感,兼顾现代审美及实用,设计了事事如意三狮碗、三狮盘。
三只卷毛狮坐地摇尾,形态诙谐可爱。
这种戏剧化造型的动物也是乾隆时期的特点之一。
“薄施粉底呈软彩,三狮灵跃绕碗来。动静相宜憨态掬,且观且赏怜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