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9 22:34:09 | 浏览:62
汤帝崇拜与河内武术文化
魏美智
一、汤帝崇拜与河内剑侠文化。
商汤,即成汤,子姓,名履。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 ,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在夏朝末年商汤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革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用武力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建立了商朝。商汤革命是我国五帝和夏王朝以来第一次通过武力革命来取得政权国家。商汤革命是中国奴隶社会中一个奴隶主的总代表革去另一个奴隶主总代表的命,虽革除了夏桀的暴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也就是在汤革了夏桀之命后建立起来的,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
河内(沁阳、博爱)一带是夏朝暴虐统治的重灾区,商汤革命结束了暴虐,民众得到了解放,民众对商汤感恩戴德,觉得商汤是一位伟大的帝王,在民众中兴起了商汤崇拜潮。河内人民与商汤接触有两个方面。一是商汤的昆吾之战。昆吾国,就在博爱县苏家作村一带。据《路史·国名记》记载,“苏,己姓子,忟为夏侯伯,今怀庆之武德有苏古城。”苏氏出自己姓之昆吾,昆吾子(忟)封于苏,后世遂以国为姓。据有关史书记载,昆吾氏经过繁衍发展,后又派生出九个姓氏,即苏、温、董父、叔安、鬷夷、旧许、顾、舟人、诸稽。昆吾集团在夏中晚期很强盛,是当时诸侯国十霸之一。昆吾人善于制陶、琢玉、冶金和占卜。昆吾人发明陶瓦以代替茅草盖房,是历史建房技术的创举。夏太康时,王政腐败,昆吾集团组织勤王之师,联合诸侯国自为盟主,以尊王室。太康去世后,桀继夏朝王位。桀王暴虐荒淫,不理朝政,昆吾集团对夏桀王朝发动造反。这时殷商集团势力也很强大,也正在策划推翻夏王朝,企图取而代之,所以不允许昆吾集团的举动。于是,就以除奸讨乱为借口,成汤率兵讨伐昆吾。经数年战争,昆吾败于殷商,被殷商所灭。随后殷商灭夏,建立殷商帝国。公元前11世纪,周部落强大,欲东取商王朝而代之,被商征服的昆吾氏便与周联合起来灭商,其代表人物叫苏忿生,后来成为周朝的大司寇。因苏氏的人擅长制陶等匠作,村名改为苏家作。苏家作附近的村庄受苏氏的影响干起匠作营生的,以作命名的村庄有十几个。二是沁阳田猎区的中心衣(殷)就是今天的博爱内都村。内都村城墙9里13步,古名冀州,是天子之城。尧、舜、禹、启都曾在那里做帝都。商汤革命胜利后,经常在那里打猎,住在夏朝的皇宫里。甲骨文对此多有记载。因“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在河内一带对汤帝崇拜经久不息。一是在很多地方建有商汤庙。如上屯村、水运村、清化街二地方、孝敬镇东王贺、圪垱坡、金城乡等。现存的有东王贺“汤帝庙大殿(元代) ”柏山镇上屯村“成汤庙大殿(元代)” 、西马村汤帝庙、圪垱坡成汤大殿等。
一、汤帝崇拜与武力、武德、武功的崇拜。汤帝崇拜造就了行侠仗义的侠客、剑客。侠客,泛指行侠仗义,行为豪壮的人;剑客,是指以宝剑为武器的豪侠。
博爱历史上的著名剑客和剑术家。博爱的历史上有三位知名的剑客,分别为司马凯、司马蒯聩、荆轲。司马凯、司马蒯聩与司马迁同宗。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记载了司马氏的分支情况:“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从司马迁的序言中可以看出司马氏分秦、赵、卫三支流传。秦国即司马迁支属,以文史为宗;卫国一支从政,当了中山国的宰相;赵国一支即司马卬支属,因传剑术理论而显名。《司马氏系本》云:“蒯聩生昭豫,昭豫生宪,宪生卬。以及司马钧、司马量、司马俊、司马防、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等。
司马卬以孝敬母亲著称的。他的母亲从柏壁寨(唐村)逃荒到孝敬里,生下了司马卬。司马氏的第一位剑客就是司马卬的先祖司马凯;第二位剑客是司马卬的曾祖父司马蒯聩。司马凯是著名的武术理论家,《汉书·艺文志》载他的著作《剑经》三十六篇,《手搏》六篇。这两部书是迄今我们所知到的我国最早的武术著作。司马蒯聩也是一位剑客。但是,史籍对他们的记载很少,作为剑客他们都做了什么事情,我们无从得知。只知道他们是中国武术史上记载的著名剑客、武术家。
第三位剑客荆轲,博爱县月山镇荆里村人。荆里,现名景里,也称井里。据《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者,卫国人也。”《辞海》载曰:“荆轲,战国末年刺客,卫国人。卫人叫他庆卿。游历燕国燕人叫他荆卿,亦称荆叔。后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派他去刺秦王。燕王喜二十八年荆轲带着秦逃亡将军樊于期的头和夹有匕首的督亢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在献图时,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杀死。”《辞海》对卫国的历史变迁作了详细解释:“卫,古国名,始封之君为武王的弟弟康叔。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他,成为当时大国,建都朝歌,即今河南淇县。公元前660年被翟击败,靠齐的帮助,迁到楚丘,即今河南滑县。从此成为小国。后又迁都帝丘,即今河南濮阳。公元前254年为魏所灭,后来在秦的支持下复国迁到野王,成为秦的附庸国。公元前209年为秦所灭。”从《辞海》的记载看出,荆轲所居的卫国,不是建都于濮阳的卫国,也不是建都于滑县的卫国,更不是建都于淇县的卫国,而是建都野王之卫国。卫国是公元前254年建国。荆轲刺秦的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即野王之卫国建国二十七年之后。可见,荆轲的故里发生在博爱县荆里村,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荆轲的第一个举动,是向卫元君鼓吹自已的主张。荆轲如果是齐国人,齐国当时是一个大国,去齐国更有利于实现他的主张。他不可能舍近求远跑到卫国这个弱小的国家来实现自己的图谋。其次,荆里村四围绿竹荫荫,树木高耸,是一个极其秘密、隐蔽的所在,最适合象荆轲这样不能为外人所道的职业者所居住。从多种角度分析,荆里村为荆轲的隐居地是十分可信的。那么,如何解释荆轲后人在濮阳的的事实呢?应当说,荆轲刺秦后,弱小的卫国不能为荆轲的后人提供庇护,为了躲避强秦的追杀,荆氏举家迁到齐国。
荆里村原先村里只有姓荆的居民,当时村名为荆里。明末清初唐村李姓的一支迁徙到这里,村名称为荆李。乾隆朝月山寺时,走到这里,看到这里四周的翠竹和绿树把小村围得严严实实,村里散住着几户人家,没有街道,便说:“这哪里是村庄,不过是个圈子罢了。”停了一会,乾隆皇帝接着说道:“不过,这里景色真美,来到这里就像来到风景里一样。”于是,该村也被称为“后圈”,也借乾隆皇帝的吉言称其为“景里”。
博爱历史上的剑术名家。剑客,不仅是指侠客,剑客,后来许多文人雅士也逐渐发展为对剑术、剑侠的喜爱。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侠客和剑侠,而是精于剑术的文人雅士。
第一位剑术家当是唐朝诗人李商隐。他有一首《风雨》的诗,写他看着自己的宝剑感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消愁又几千”。看到自己的宝剑,感觉自已处境凄凉,羁旅漂泊的日子几乎要穷尽一生.黄叶在风雨中飘零,青楼上的富贵人家歌舞升平,新朋友遭到世俗的攻击诽谤,老朋友也隔断良缘而疏远,面对宝剑,想到自已空有才华,却不得志,在外漂泊,恰似在风雨中飘摇,心中苦闷,借酒消愁,诗境悲凉。
唐代诗人元稹,是一位剑术家。《唐才子传》记载他是河南河内人,即今博爱县人。他有一首《说剑》的长诗:“吾友有宝剑,密之如密友。我实胶漆交,中堂共杯酒。 酒酣肝胆露,恨不眼前剖。高唱荆卿歌,乱击相如缶。 更击复更唱,更酌亦更寿。白虹坐上飞,青蛇匣中吼。 我闻音响异,疑是干将偶。为君再拜言,神物可见不。 君言我所重,我自为君取。迎箧已焚香,近鞘先泽手。 徐抽寸寸刃,渐屈弯弯肘。杀杀霜在锋,团团月临纽。 逡巡潜虬跃,郁律惊左右。霆电满室光,蛟龙绕身走。 我为捧之泣,此剑别来久。铸时近山破,藏在松桂朽。 幽匣狱底埋,神人水心守。本是稽泥淬,果非雷焕有。 我欲评剑功,愿君良听受。剑可剸犀兕,剑可切琼玖。 剑决天外云,剑冲日中斗。剑隳妖蛇腹,剑拂佞臣首。 太古初断鳌,武王亲击纣。燕丹卷地图,陈平绾花绶。 曾被桂树枝,寒光射林薮。曾经铸农器,利用翦稂莠。 神物终变化,复为龙牝牡。晋末武库烧,脱然排户牖。 为欲扫群胡,散作弥天帚。自兹失所往,豪英共为诟。 今复谁人铸,挺然千载后。既非古风胡,无乃近鸦九。 自我与君游,平生益自负。况擎宝剑出,重以雄心扣。 此剑何太奇,此心何太厚。劝君慎所用,所用无或苟。 潜将辟魑魅,勿但防妾妇。留斩泓下蛟,莫试街中狗。 君今困泥滓,我亦坌尘垢。俗耳惊大言,逢人少开口。”
剑客文化造就了剑法,使剑法2000多年来一直在博爱流传。唐村《李氏家谱》出现了“习拳渡剑”剑术大家李春茂。 渡是民间关于武学内功计量单位,一渡内力的人,可以扔石头二十丈远。民间多用来计算人的武学修为。李春茂“习拳渡剑”,说明他武功修为非常高,剑术剑法水平很高。 舞剑,要求动作细腻,舒展大方,潇洒飘逸、优美沉稳,既有技击、健身的价值又有欣赏价值。剑法准确、动作协调;松沉自然、劲力顺达;速度适宜、节奏明显;连绵不断、潇洒飘逸。舞剑时要求肩部松沉,肘部自然下附,胸部舒松,背部舒展,腰部放松,胯部正直,臀部收敛,膝部开活。身法要端正自然,不偏不倚,舒展大方,旋转松活,不忽起忽落,动作要以腰为轴,带动上下,完整贯串。剑法清楚,劲力顺达,力点准确,身剑协调,方法正确,要懂剑法、明剑理。为了将剑法发扬光大 李春茂还创作了《十三势舞剑歌》:青龙出水万蚧藏,风卷残花满地香。白云罩顶乾坤小,黑虎搜山猿豹忙。苏秦背剑落星斗,凤凰展翅奋飞翔。旋风剑过惊闪电,腰斩白蛇两段伤。环头头套悬日月。云中一指见日光,黄龙刺心冲铠破。霸王举鼎独立当,玉轮抱月孙公计,次第十三万古扬。
二、汤帝崇拜与行侠仗义的民风、民俗。
第一,对民俗的影响。万历《怀庆府志•风俗》:“怀庆府汉书其俗刚武尚气力,汉兴二千石治者以杀戮为威,又曰,其俗颇奢靡,嫁娶送死过度。而野王好气任侠,有濮上风。又曰,康叔之风歇而纣之化犹存,故俗刚强多豪杰,相侵夺,薄息礼,好生分。”
第二,对民众的尚武之风的影响。无论在建国之前还是建国之后,博爱县过去基本村村都有习武的队伍,村村都有习武的人。清化镇虽然是一个中等城镇,却有12家镖局,家家镖局都是本地的武师;所谓怀商,基本都是清化的商号,他们的商号北到蒙古、北京,南至香港,东至上海,西至西安,都有清化怀商的商号,清化的镖局、镖师押镖行走于全国各地,没有发生过镖局丢镖的事件。
第三,民众心智的影响。江湖有句俗言:南京到北京,没有怀川精。怀川(博爱、沁阳)由于豪侠仗义,言而有信,以诚待人,做生意看淡眼前利益,多做长远打算,生意做的长久,生意越做越大。如杜盛兴商号有一年到云南收购麝香,发现那里遭到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当时的经理人看到这种情况,九所携带的资金全部支援救灾。经理人回来后,掌柜不仅没有批评反而对经理人大加赞赏,称赞他有眼光。云南灾难过后,村民打来的麝香无论何人出价再高也不卖,宁愿低价卖给杜盛兴商号。
商汤崇拜与千载寺武魁的抗倭战争
倭寇一词来源于日本的国名。《明史》记载:“日本,古倭奴国。唐咸亨初,改日本,以近东海日出而名也”。倭奴国,起源于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睿曾御封当时日本的君主为卑弥呼,即亲魏倭王,于是亲魏倭王所在国家也叫做"倭国"。从汉魏晋唐日本一直沿用此名称。
(1)、东南沿海倭寇之乱的原因。
明季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根深蒂固,究其原因大约有四种。
一是前朝镇压失败。唐宋以前皆倭国每年朝贡不绝。到了元朝,元世祖数遣使赵良弼招之不至,乃命令忻都、范文虎等帅舟师十万进行征讨。大军到了五龙山遭遇暴风,全军尽皆覆没。五龙山,位于辽宁丹东西北2公里处,山势巍峨壮丽,像五条腾越的龙脊,山上无数石峥嵘奇特,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即沿着这条通道出发的。因讨倭大军尽皆北方人,对海洋的气候、季风等气象规律不了解,遭到风暴后不知道怎样躲避,结果全军15万人尽皆覆没。经历此次失败后元朝皇帝再也没有调集大军征讨,从此,断绝了远超以日本的来往,每年日本也不再来朝贡,元帝“屡招不至”,断绝了两国的来往。倭寇在沿海一带的袭扰也没间断过,直到大明王朝的建立。
二是明朝异己势力与倭寇的勾结。最著名的当属胡惟庸通倭案。胡惟庸案为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做了7年丞相,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后来,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谋逆不臣之心。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
为了实现他的野心,他还陷害忠良。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从容地告诉了朱元璋。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杀害异己。开国功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刘基生病,刘基退休前,曾告诉朱元璋,胡惟庸不宜在相位,他一直怀恨在心,刘基有病,朱元璋派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毒死了刘基。
在对外关系上,胡惟庸一方面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另一方面勾结东南沿海一带倭寇,妄图里应外合颠覆明王朝政权。胡惟庸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明史记载+ `“先是,胡惟庸谋逆,欲藉日本为助。乃厚结宁波卫指挥林贤,佯奏贤罪,谪居日本,令交通其君臣。寻奏复贤职,遣使召之,密致书其王,借兵助己。贤还,其王遣僧如瑶率兵卒四百余人,诈称入贡,且献巨烛,藏火药、刀剑其中。既至,而惟庸已败,计不行。帝亦未知其狡谋也。越数年,其事始露,乃族贤,而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禄 ”。
三是明王朝的怀柔政策导致倭寇朝贡不正常。明王朝建立经过外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