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洲一贫民窟孤儿学中国功夫,自制五毛道具,哪怕每天生活费只有1块钱,也要花2000元拍电影。10年来制作40多部超低预算功夫电影,但部部票房都大卖。他是怎么做到的?学中国功夫艾萨克出生在乌干达贫民窟里,从小就十分喜欢中国功夫,崇拜李小龙,还...
非洲一贫民窟孤儿学中国功夫,自制五毛道具,哪怕每天生活费只有1块钱,也要花2000元拍电影。
10年来制作40多部超低预算功夫电影,但部部票房都大卖。
他是怎么做到的?
艾萨克出生在乌干达贫民窟里,从小就十分喜欢中国功夫,崇拜李小龙,还会自己模仿武打片中的各种动作。
为了真正地接触到中国功夫,长大后他孤身一人来到河南少林寺学习中国武术。
那期间,他起早贪黑,每天都在刻苦训练。学有所成之后,为了将自己的功夫发挥作用,他决定回到乌干达效仿中国拍摄功夫电影。
2005年,艾萨克用制砖的微薄收入在贫民窟创立了乌干达第一家电影公司——雷蒙,人们亲切地称其为“瓦卡莱坞”。
他把想要学习武术、有电影梦的人聚集在这里,每天进行免费培训,细致到出拳的力度,踢脚的姿势。
炎炎烈日下,不论大人小孩都认真地练习着武术动作,为了鼓励过来学习的孩子们,本就入不敷出的他还会时常在训练后发一些饮料、零食作为奖励。
在艾萨克看来学习中国武术的好处很多,除了可以在拍摄中让武打动作更流畅美观外,坚持下来还能强身健体。
现在的乌干达,上到青壮年,下到稚嫩儿童,都在学习中国功夫,为拍摄功夫电影做准备。
最初艾萨克是用一台陈旧且镜头模糊的相机拍摄的,因为没有经验一切都只能从头学起。
不会拍摄剪辑,他就用辛苦攒下的钱去报了一个初级剪辑培训班,他边学边练习,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剪辑技术。
从朋友那里借来一台相机后,他就开始写剧本进行拍摄。之后又用四处找来的旧配件拼凑出了一台电脑。
二手电脑内存不够,剪辑的时候经常要删除一段才能剪下一个素材。
就这样,为了减少开支,完成自己的“电影梦”。艾萨克一人身兼数职,摄影师、剪辑师、导演、编剧。
因为拍电影需要投入资金,再加上自己还要养家糊口,艾萨克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终于攒钱在贫民窟租下了属于自己的道具室、剪辑室、排练室。
参演的演员都是当地居民,他们每天下班之后,就相聚一起讨论剧本,排练拍摄。
演出没有费用,唯一的好处是,艾萨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落脚的地方,不用在外面风餐露宿。
因为条件有限,拍摄现场又只有一台摄像机,为了拍摄效果一个动作要重复很多次,并且因为是动作片,演员们都是真实的拳打脚踢,棍棍到肉。
一场戏下来,演员们身上总会留下大大小小的伤痕,但大家对此都毫不在意。
在瓦卡莱坞拍摄电影,靠的就是热情。
当然,除了设备和演员,服化道也是一部电影拍摄的关键。
都说拍摄动作片、科幻片是在燃烧经费,动辄几个亿的投入还屡屡被人批为“垃圾”电影,但艾萨克团队的服化道却简陋到让人不可思议。
为了节省资金,演员直接省去了化妆这个步骤,必要时的特殊妆效是由艾萨克的老婆一手包办的。
把水、泥土以及廉价颜料混合后涂抹在脸和身体上,一个特效妆就简单完成了。
另外,演员手上的道具基本都是由破铜烂铁或木头加工拼凑而成,简陋到需要想象力才能辨别出来。
子弹由削尖的小木棒代替,手上拿的枪是由废弃的金属或木头拼凑而成的,火箭发射器更是离谱,是由塑料管和平底锅组成的。
就连拍摄需要的直升机、手推车、摄影吊臂也是用一堆废弃零件辛苦焊接而成的。
最早拍摄枪战场景时,为了枪枪见血。他们用面粉制造爆炸,用牛血代替血包。
这些牛血都是艾萨克起很早去屠宰场收集来的。但时间一长发现很多演员因此染上了病,所以后来改用成了可食用色素。
在国内影视剧被很多人吐槽大量使用抠图、粗制滥造时,却不知“五毛钱特效”已经是他们最好的技术。
飞起来的人、直升机、汽车,很多电影片段都是通过搭起一块简易绿幕完成的。
但对艾萨克来说,拍摄过程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后期剪辑。
一间破旧的剪辑室、一台电脑、一个硬盘就是艾萨克剪辑的全部装备,他使用的二手电脑不仅内存不够,还带不动复杂的剪辑程序。
再加上贫民窟的电力供应不稳定,一周只有3天左右有电,不管是拍摄剪辑都需要加急进行,有时突然断电甚至会让已经剪辑好的片段荡然无存。
但梦想的力量还是支撑他们坚持了下来。
制作完成的电影,他们会将其刻在DVD光盘上,每张标价45美分(约人民币3元),然后穿着电影中的服化挨家挨户上门推销。
通常一部电影下来会有300左右的收入。
即使这条路看起来艰难而漫漫无尽头,他们也从未放弃,依然对电影拍摄保持着高度的热情。
几年来,经过艾萨克和同伴们的努力,《谁杀死了阿列克斯机长》、《贝农叔叔归来》等40多部电影已经拍摄完成。
这些融合了乌干达文化和中国文化以及枪战、功夫等元素的电影在yotube上收获了大量的点赞和关注,并被大家称为“真正热爱电影的人”。
《谁杀死了阿列克斯机长》更是吸引了一个美国粉丝阿兰·霍夫马尼斯带着全部家当来投靠他。
霍夫马尼斯说,他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强烈的愤怒和原生的天赋,这是市面上的商业电影所少有的。
“瓦卡莱坞”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从一台电脑、一个破旧摄影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130多人的团队,并且有了摄影、剪辑等的明确分工。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些年非洲的电影行业发展迅速且拥有着巨大潜力,截至到2021年,从业者达到500万人左右,更是为非洲贡献了50亿美元的GDP。
只要抓住机遇,非洲电影一定可以走上大荧幕,呈现到世界的面前。
艾萨克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这里每一个孩子都会超越他,他们会将
“瓦卡莱坞”发展成世界一流的动作片工坊。
天道酬勤,他们凭借着热情和一腔孤勇让乌干达的电影业从无到有,用着最原始的拍摄和剪辑技术向我们展示着自己的热爱。
抛开艺术、技术、票房不谈,这群努力追梦的人身上仿佛闪着光。
或许梦想无关贫穷或者富有,有梦想谁都了不起!